是我為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年報撰寫的第六份報告,亦是我任內最後一份行政總裁報告。我下筆時可謂百感交集:離任在即,對於香港,特別是 證監會上下同仁,離愁別緒在所難免,與此同時,回想證監會在這幾年間,雖經歷幾許風雨,仍能茁壯成長,促進香港金融市場日益發展,對此我深感欣慰。因此,在這份報告中,我除了回顧證監會過往一年的發展之外,亦會重溫我在任六年間的重大事件。

革新規管 添注動力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又一年過去了,但規管制度的改革仍然存在挑戰。香港市場不少監管政策事宜已得到解決,我亦樂見各項修訂按照明確的時間表逐步落實。然而,儘管美國最近通過《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加上歐洲各 國亦實施多項革新措施,全球的改革綱領仍在不斷演變。

在香港,部分改革已成功落實,餘下的新措施亦正逐步推行。年內落實的重大革新,涉及證監會兩大規管職能:在零售投資產品方面,產品守則已作出了修訂,藉以提升產品的透明度及加強信息披露準則;在中介人方面,《操守準則》亦已作出修訂,旨在提高中介人銷售手法的標準。

除了這些規定之外,改革綱領亦包括其他新規管措施,主要用以加強投資者保障,而非處理金融危機直接帶出的事宜。例如,我們就合成交易所買賣基金(exchange-traded fund,簡稱ETF)推出加強信息披露規定,同時要求發行商須附加註釋,幫助投資者區分傳統ETF與合成ETF。

在執法行動方面,我們首次成功取得強制令,防止首次公開招股的集資所得遭人濫用。我們亦正尋求法院頒令,要求有關公司安排將上市招股籌得的資金,歸還予那些認購其新股的投資者,以及在該公司上市後曾購入其股份的投資者。

隨著環球市場紛紛收緊對信貸評級機構的監管,我們亦在現行發牌制度中加入新的受規管活動牌照類別。自2011年6月1日起,在香港的信貸評級機構及其評級分析員將須領牌。

在國際層面,金融危機所揭示的若干事宜仍尚待解決。證監會身為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的證券及期貨市場監管機構, 矢志採納全球最佳作業常規。我們繼續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 (G-20)及金融穩定委員會的討論,從而推動規管發展,所涉範疇有場外投資工具、黑池交易、中央結算所及以掉期合約方式執行交易等,部分對香港來說屬嶄新範疇,但在全球改革綱領中佔重要席位,因此必須加以研究處理。

秉持價值 身體力行

證監會經過多年發展,已逐步蛻變成為全球認許、專才匯聚、靈活應對市場轉變的監管機構。

我們了解到,要維持本會在金融市場的優良聲譽,必須發揮現有優勢,更重要的是不斷優化立新。去年本會展開一項新計劃,向職員推展既坦誠開放又貫徹一致的工作文化,激勵員工行事時必須持正操作、高瞻遠矚。

在機構層面,我們提倡積極主動、表現專業及重視人才資產這三大核心價值,並為此舉行多場”機構文化工作坊”,推動員工在履行職責時秉持這些價值。儘管我離任在即,相信這些重要價值將會發揮指導作用,不斷激勵員工在日常工作中身體力行,讓證監會作好準備迎接未來挑戰。

未來挑戰 推行改革

我們矢志成為全球認許的監管機構,行事獨立持正,靈活應對市場轉變。為達致這項長遠目標,我們首先確立面前的監管風險和挑戰,然後落實策略性應對措施。

短期內推出的改革措施涉及以下範疇:保薦人的工作及上市文件的素質、股價敏感資料的披露規定及證券市場無紙化。隨著人民幣產品及內地企業數目急劇增加,我們不但要竭盡所能為投資者提供保障,亦需協助業界擴展市場,促進發展。

各項有待落實的措施未能在此一一盡錄,今年年報新增的〈展望未來〉一章將會詳述有關細節。

執行監管 重於理念

隨著雷曼兄弟集團(雷曼)倒閉,全球金融系統面臨崩潰,不少人都質疑監管機構所發揮的作用:”為何你們不能先知先覺,早些介入事件?其實你們有足夠能力了解現今金融市場 運作模式的複雜性嗎?”

事實上,倒閉事故在每個市場無日無之,有些涉及大型金融機構,另一些事故則屬產品潰敗,最後招致巨額損失。儘管在金融危機的陰霾下,全球市場無一倖免,但有些市場能較快走出困局。亞洲市場一般表現較佳,部分原因是在亞洲金融危機後已實施了結構性改革所致。

在亞洲區內,香港又較不少地方表現出更強勁的復蘇能力。香港市場上的產品,的確有部分以失敗告終,特別是在信貸相關票據中,那些以雷曼作為掉期對手或界定信貸風險的, 以及其他多隻結構複雜的產品均出現問題。不過,香港市場並沒有出現在其他市場發生的證券行、銀行、對沖基金等倒閉事故。

然而,我們仍須探究的是,若說現行監管制度已不能發揮作用,那麼怎樣的制度才算較為可取呢?全球的監管制度雖各有不同,但可大致歸納為三大類別,其中一種是傳統模式,即是以機構類型為本,現時美國,香港及內地仍然採納的模式。在這模式下,銀行、證券、保險業等有各自的監管機構。目前,大部分其他市場已超越這個傳統模式,再加以變化,轉為採納主要由英國所倡導的單一綜合規管機構模式,或是”雙峰規管”制度,即由一家機構負責幾個相關行業的審慎規管,同時由另一機構負責操守方面的規管。

在金融危機爆發期間,這幾種監管模式在全球不同市場並行運作,難以清楚確定孰優孰劣。為甚麼呢?其實,決定監管模式成敗優劣的,是實施制度所表現出的素質,非規管制度本身。具體來說,監管者所面對的挑戰是要在不同機構、或同一機構的不同單位之間進行協調管理。

在雷曼倒閉及有關產品相繼出現問題之後,本會向政府提交報告,當中我建議香港可採納”雙峰制”,以代替現行規管制度。不過,隨之而來的疑問是,改用新制度將會帶來衝擊並在機構層面造成動盪,與所帶來的好處相比,最後能否做到利多於弊?

自提交該份報告後這兩年間,香港基本上仍沿用相同的監管模式,但架構層面已作出了若干重大修改。證監會成功推出投資產品的加強信息披露規定,而香港亦是全球首個設立結構性產品監管制度的市場。我們除了修訂中介人的操守規 定,確保更妥善地落實現行規定之外,亦付出不少時間完善與其他規管機構之間的聯繫。

事實上,金融危機在金融市場屢見不鮮,最重要的是從危機中吸取教訓,一如我們處理亞洲金融危機的做法,目標是未雨綢繆,建立更穩健的市場環境,以抵禦下一個危機。

回首六年 景致重現

我加入證監會時,適值本地市場逐步復蘇,走出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又稱沙士)的陰霾。當時,香港在相當程度上受惠於內地資本市場日益增長和強勁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回顧過往幾年,香港市場似乎又再經歷這個起點。市場從當時重現生機的階段,經歷2007年及2008年的大跌市,揭示了評估產品合適程度的問題。自雷曼倒閉後,我們花了大量時間重建監管架構、處理制度內不足之處,同時重建市場信心。基於這次經歷,投資者保障的焦點也遠較之前清晰。

於過去六年間,證監會在不同範疇經歷顯著的轉變。作為監管機構,我們一直採取堅定務實的方針,且樂見這項策略取得成效。例如,憑著行之有效的賣空監管制度,我們無須跟隨其他市場採取臨時措施,便得以克服2008年間的市場動盪。

假若成功的檢控行動可顯示出我們這方面所獲得的肯定,我欣見證監會的工作一直獲得高度評價。自2007年3月以來,在我們提出的操縱市場檢控中,逾170宗獲法院裁定罪名成立,相當於證監會自成立22年以來所有定罪檢控的三分之二。

年內我們就某些複雜個案採取訴訟行動,在法院判決方面亦取得不少突破,當中包括干預一宗重大的企業行動,以及獲法院頒令基於涉嫌內幕交易而凍結一家海外資產管理公司及其高級人員的資產,另外亦有內幕交易者被判最高的監禁刑罰。

更重要的是,我們採取果斷的行動解決有關發售合適產品及銷售手法的事宜,促成雷曼個案中的銀行及證券行同意向相關產品及若干其他結構性產品的投資者,付出以十億元計的款項。

證監會是香港唯一獲法例賦權推行投資者教育的監管機構。 為履行這項法定職責,我們利用多種不同渠道接觸來自不同背景的群體。雷曼的倒閉突顯出投資產品日新月異、愈趨複雜,銷售渠道往往會跨越銀行、保險及證券業之間的傳統界線。有見及此,我們一直與政府緊密合作設立投資者教育局,以全盤的方法並因應投資者日趨多元化的理財需要推行投資者教育。

革新傳統 文化蛻變

作為機構公民,本會訂有政策,致力保護環境、關懷社群及員工的需要,同時秉持嚴格的機構管治標準。 本會一直在機構內部推動上述核心價值及團結合一的概念, 鼓勵員工實踐勤奮向上、積極主動、樂於參與的工作理念。

大致來說,這些轉變會伴隨與時並進的機構文化而體現出來。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匯聚的大都會,儘管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文化特色仍然存在,內地對香港的影響已日益顯著。 我從英國來港的初期,曾主持過一些集思廣益的會議,但與會者通常都不會主動提出意見。然而,在最近期的”行政總裁分享會”上,不少員工都踴躍提出一些經過深思熟慮的問題,而我亦樂於在會上逐一解答和分享。

寶貴經驗 受益非淺

這幾年間,我在香港累積了不少寶貴經驗,日後在英國將可大派用場。事實上,整個歐洲正進行頗為大規模的監管改革。至於香港,在革新規管方面已經達致重要里程碑,並能成功訂立改革方向,我對此感到自豪。我們之所以取得這些卓越成就,全賴董事局的支持及本會職員盡心竭力地工作。我謹此感謝董事局及全體員工過去一年來克服重重挑戰,使證監會能成功抵禦危機,穩步向前。

我亦十分感激各界一直支持證監會的工作。相較於我來港履新的時候,社會人士對證監會的觀感已有所提升。在我們去年進行的意見調查中,絕大多數業界參與者及相關人士均對證監會的工作表示滿意。我亦感謝傳媒及立法會議員在不同事宜上作出理解和給予意見。

奮力同心 邁步向前

我不會低估證監會未來面對的挑戰及不明朗因素,同時深信本會可發揮作為本地及國際認許的監管機構的優勢,繼續加強和保障香港證券及期貨市場的持正操作和穩健性,為投資者及業界帶來裨益。

韋奕禮 (Martin Wheatley)
行政總裁

返回頁首
網站導覽